腰酸背痛可能不是姿勢問題!中醫師解析「肌少症」元兇及改善方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Published:2025-04-28 10:00

當肌肉變得無力時,人體的荷重感受器與本體感覺功能也會出現變化。

現代人常常感覺腰酸背痛,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缺乏活動,更容易出現這類問題。但你知道嗎?其實「肌少症」也可能是腰背痠痛的背後原因。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組成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即使體重沒有改變,代謝能力仍會因老化而逐漸下降,導致脂肪比例增加。當脂肪過度堆積在肌肉組織或腹部內臟周圍時,就容易造成肌肉流失,讓肌肉量與功能逐漸退化,進而發展成肌少症。簡單來說,當肌肉流失的速度大於合成的速度時,就會出現肌肉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情形。

肌肉會隨年齡減少?40歲後就要注意

周大翔中醫師指出,為什麼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在年輕時,即使不刻意鍛鍊,肌肉也會持續生長,到了20多歲會達到高峰。但過了40歲之後,肌肉便會慢慢開始減少;到了60歲以後,流失速度會變得更快。其中原因是由於年紀越大,肌肉的合成反應會隨之降低。若沒有隨著年齡增加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就無法維持肌肉合成的平衡。對女性而言,到了40至50歲之間,抑制肌肉分解的荷爾蒙分泌也會開始減少,因此更容易出現肌肉流失的情形。

本體感覺下降+脊椎改變 讓肌少症引發腰酸背痛

當肌肉變得無力時,人體的荷重感受器與本體感覺功能也會出現變化。再加上脊椎結構改變,導致身體重量分佈不平均,軀幹兩側受力就會不平衡。年輕人因本體感覺正常,能夠自行修正姿勢,但老年人因本體感覺變差,無法及時調整,就會加劇重量偏向一側,導致局部肌肉疲勞。久而久之,便會產生腰酸背痛的問題,甚至進一步引發脊椎側彎。當許多老年人的脊椎出現嚴重側彎時,會造成兩側肌肉受力不均,進而加劇肌肉無力,並可能牽扯到脊椎神經,進而引發疼痛;這類疼痛反而會抑制肌肉的活動力,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觀點:肌少症屬「痿症」、「虛勞」 調脾胃是關鍵

周大翔中醫師從中醫角度說明,肌少症在中醫中屬於「痿症」或「虛勞」的範疇。《黃帝內經》中提到的「脫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也與肌少症有關。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而脾又是「後天之本」,當脾胃的運化與吸收能力下降,或缺乏足夠的營養補充時,就容易出現筋痿骨軟的情形,進而影響肌肉發展。因此,治療肌少症時,會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主軸。此外,中醫理論中,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故治療時會使用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藥方,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腎氣丸等。不過,每個人體質不同,仍應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效果才會最佳。

針灸可改善肌肉無力 陽明經為治療關鍵

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周大翔中醫師表示,《黃帝內經》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觀點,「陽明」即是人體十四經絡之一,包括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這兩條經絡的穴位多分布在四肢肌肉豐厚之處,例如手肘的「曲池穴」、小腿外側的「豐隆穴」等。透過針灸刺激這些部位,能幫助改善肌肉痿軟無力、活動不便與疼痛等症狀。

哪些人容易得肌少症?4大危險因子要小心

  1. 年齡老化

年齡增加是肌少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統計顯示,30歲到70歲,每10年肌肉量會下降約6%;到了40歲後,流失速度更快;60歲以上,每年肌肉量會以1.4%-2.5%的速度減少。

  1. 營養不良

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或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引發肌少症。尤其是長期過度飲酒者,雖攝取大量熱量,卻缺乏足夠蛋白質,反而會造成營養缺乏。

  1. 活動量不足

久坐、久臥或缺乏運動,會讓肌肉無法正常運作、加速流失,是肌少症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慢性疾病影響

如糖尿病、心臟病、肝病、腎病、骨質疏鬆等慢性病,也會間接影響肌肉健康,提升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