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保給付已涵蓋到更多晚期肺癌的新興藥物,目前全球用於第一線治療的第三代標靶藥物也在其列。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除了可以選擇第三代標把作為健保藥物的選擇之一以外,臺灣在晚期肺癌治療的用藥處方也因此與世界接軌,而有更多機會加入國際臨床試驗,以加速新藥發展,最終也能嘉惠晚期肺癌病人。藉由這個機會邀請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楊志新院長分享,晚期肺癌病人如何用新的角度面對治療的順境與逆境。
第一至三代標靶藥物 可治療85%東亞最常見EGFR基因突變
臺灣肺癌病人約90%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當中七成左右是肺腺癌,容易產生關鍵突變,這往往是誘發病人產生腫瘤的起因。標靶藥物就是針對關鍵突變進行治療。楊志新院長說明,目前已知關鍵突變約有十種,最常見的是EGFR基因突變,佔東亞肺腺癌突變50-60%,且研究發現與基因型態相關,而非環境因素。
根據研究指出EGFR基因突變發生在外因子18至21這一段,依據位置和突變類型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標靶藥物來對應治療,而傳統的第一、二代與最新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治療約85%發生在外因子21的點突變、及外因子19的缺失。其餘15%還包含多種不同的突變,則需倚賴其他類型的新興藥物。醫學與新藥的發展即是能幫助醫師和病人進行更精準的治療。
有抗藥性無需絕望 標靶藥物合併傳統療法仍可作為選項
新興藥物除了能治療更多不同類型的基因突變,還嘗試減少抗藥性。楊志新院長以標靶治療為例,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產生療效後會看到腫瘤漸漸縮小,但可能有一部分腫瘤形成不單單只是EGFR基因突變所造成,因此無法被根除。當治療持續經過一段時間,未根除的部分可能開始漸漸茁壯,而產生新的腫瘤,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抗藥性。此外,若原來的腫瘤漸漸變大、症狀愈來愈嚴重,也是因為產生抗藥性的緣故。
楊志新院長進一步解釋,出現抗藥性並不代表目前的治療計劃必須立刻要改變。首先,隨著治療時間的持續,抗藥性可能就會出現;再者,第二線藥物可能因副作用問題而較第一線藥物會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醫師必須考慮換藥是否對病人有更大的益處。如果不換藥呢?醫師可能會視情況以手術、放射線治療等配合原本的第一線藥物,或者考慮使用化療或雙靶向的抗體藥物等,治療方法多元,希望能協助病人持續治療,並兼顧生活品質。
肺癌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 勿因迷思過度擔憂
化學治療藥物種類眾多,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說「化學治療有很高的副作用」,這是無法一概而論的。肺癌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相對來說副作用較少,大部分病人可能會發生噁心、食慾不振,但鮮少會嘔吐。楊志新院長提到,有病人從第一線標靶治療轉換到化學治療藥物,發現化學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反而更能被忍受。此外,副作用仍因人而異,且現在很多新的化學治療藥物,已經沒有那麼多副作用,當病人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時,可以不用那麼擔心。
確診後給自己一個月時間 建議仔細檢查、討論治療方案
楊志新院長最後提醒病人,在確診肺癌後,需要仔細完成各方面的檢查與基因檢測,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計劃。完成並了解各項檢查結果、並與醫師討論後才開始用藥,切記不要一確診後就急著用藥,可能因此太急而沒有選擇最適當的藥物,反而失去更好的治療效果。另外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如果匆忙用了其他藥物,回過頭來要再改用其他治療,可能因而不再符合健保規定,而錯失使用其他藥物的良機。楊志新院長鼓勵病人,建立完整治療計畫,挑選合適的藥物,對後續療程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