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 Published:2025-07-08 09:30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

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此埋下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危險因子,尤其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現象,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事實上,經檢查確定有血脂異常,必要時可透過藥物控制血脂,如今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指出,當高血脂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對血管甚至心臟造成損傷,因此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關鍵,如今血脂藥物多元選擇,讓病患更有機會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更理想,達到治療目標。

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 壞膽固醇成危險因子

血脂異常時往往都沒有臨床症狀,必須透過抽血檢查才能發現異狀,而血脂異常關鍵指標之一就在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李貽恆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升高時,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在心臟表現上則會因血管阻塞引發心肌梗塞,尤其近幾年國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現象,最重要的兩個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另一個就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升高。

血脂高風險罹病風險高 藥物控制成關鍵

李貽恆醫師指出,礙於血脂數值評估較為複雜,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聯合國內其他九家醫學會也提出血脂臨床共識,針對曾發生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等病患,建議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小於70mg/dL,若為多重血管阻塞等更嚴重病患,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55mg/dL以下,至於未發生疾病但已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建議控制100mg/dL以下,基本上,若屬於高風險的患者都應透過藥物幫助控制血脂。

血脂控制不佳 新一代藥物提供治療新選擇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李貽恆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為他汀類(statin)藥物,主要機轉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過程的其中一個步驟,若單純使用仍無法達到治療目標,則可加上第二線口服降血脂藥物,藉由抑制膽固醇於腸胃道吸收達到控制血脂目的,不過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對於少數病患可能會引起肌肉酸痛的副作用,目前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可以選擇。

依據病患不同風險程度 選擇適合藥物有效控制血脂

李貽恆醫師解釋,新一代降血脂藥物與他汀類藥物的機轉相似,同樣是從肝臟抑制膽固醇合成,但卻是從更源頭開始抑制,較不會有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因此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當少數病患在使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肌肉酸痛時,若已無法耐受,就可考慮以新一代口服降血脂藥物替代原本藥物,或當他汀類藥物已使用到最大劑量,且使用第二線降血脂藥物後,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膽固醇,則可考慮合併新一代降血脂藥物,以更有效達到治療目標。

降血脂藥物擅自停藥 醫:增加心臟病風險

不同降血脂藥物的使用還是得依據病患的血脂風險程度來做調整,最重要是病患一旦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就不能擅自降低劑量甚至停藥,以免反危及健康;李貽恆醫師表示,這是台灣病患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屬於高風險病患,原本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有加,卻突然停藥造成升高,促使血中變異性,也會埋下誘發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有任何問題出現時,都先應經醫師評估,再討論是否得調整用藥。

低密度膽固醇理想數值?依據病人血脂風險來決定

李貽恆醫師也表示,臨床上得根據病人臨床風險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包括年紀、抽菸、高血壓等都屬於危險因子的評估條件,原則上,若為血脂中低風險者,建議可先透過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善,經三至六個月後重新檢測是否達到建議目標,若仍無法改善,則再與醫師討論長期藥物治療,最重要想要遠離高血脂,早期發現治療才是關鍵。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