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後通勤腳全濕透? 「鞋襪悶整天」恐釀4大足部問題
受到颱風丹娜絲影響,全台各地皆有降雨趨勢,尤其不少通勤族面臨鞋襪全濕的窘境。潮濕的雙腳不僅帶來不適感,更可能引起嚴重的足部健康問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提醒,濕透的鞋襪可說是為細菌和黴菌打造「完美的繁殖天堂」。許多民眾認為鞋襪浸濕,只需等其自然風乾,卻忽略了腳部皮膚長時間處於潮濕悶熱環境的危險性。
黃軒醫師指出,浸濕的鞋襪若不及做更換時,容易引發以下幾種常見的足部問題:
1.足癬(香港腳): 濕熱的鞋內是黴菌的絕佳溫床,而長時間的悶濕會使黴菌在皮膚上迅速滋生,導致腳趾縫或腳底出現搔癢、脫皮、紅腫的典型症狀。
2.細菌感染: 浸泡過久的皮膚會變得濕軟脆弱,容易出現微小破損。此時,環境中的細菌便會趁虛而入,引發局部紅、腫、熱、痛,嚴重時更可能演變為丹毒(Erysipelas,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皮膚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有引發敗血症的風險。
3.浸漬性皮炎: 皮膚長時間被水分浸泡,會變得軟爛、蒼白、脫皮,並伴隨搔癢或疼痛感。這種狀態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二次感染。
4.滑倒與傷口感染: 雨天路面濕滑,若鞋底防滑效果不佳,便會大幅增加滑倒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潮濕路面的髒水中常含有大量細菌,一旦跌倒擦傷,細菌便容易從破損的皮膚入侵並造成感染。
塞報紙還不夠! 關鍵4動作幫助鞋襪快乾
黃軒醫師強調,一旦鞋襪在雨中濕透,把握處理的「黃金時間」至關重要。建議民眾應立即採取應急措施,以保護雙足健康:第一, 盡快將濕透的鞋襪脫掉,避免雙腳繼續處於悶濕環境;第二則是清潔雙腳,先用清水大致沖洗後,再使用溫和的肥皂或沐浴乳仔細搓洗,尤其需加強清潔腳趾縫等容易藏汙納垢的部位。
第三,徹底擦乾,使用乾淨的毛巾輕柔地將雙腳,包含趾縫間的水分完全拍乾。若環境許可,可使用吹風機的冷風模式輔助,確保足部完全乾燥。第四,檢查傷口,仔細檢視雙腳是否有紅腫、脫皮或細微傷口。若有破損,應進行適當的消毒處理或塗抹藥膏。最後則是換上完全乾燥、透氣的鞋襪。如果鞋子也已濕透,建議先清洗並在鞋內塞入報紙幫助吸濕,再放置於通風處晾乾。
防水襪、防水鞋怎麼選? 醫揭最理想搭配是「這組合」
若想在暴雨天維持足部乾爽,選擇合適的鞋襪是一大關鍵。黃軒醫師分析,以鞋類產品來說,重點是防水、防滑、快乾,例如高筒防水雨靴的防護效果最直接,能有效阻擋雨水濺入,但缺點是較為悶熱,不適合長時間穿著。採用防水透氣布料或專利防水塗層的運動鞋或休閒鞋,兼具防水與透氣性,是戶外活動或通勤的理想選擇。不過其價格相對較高,且在深積水中仍有滲水可能。
另外,也有民眾習慣在雨天另外攜帶橡膠厚底鞋或涼鞋更換,其具備快乾、易清洗的優點,厚底設計也能墊高腳底。但其保護性較差,不適合足部有傷口者。總的而言,無論選擇雨靴、運動鞋或涼鞋,鞋底應挑選抓地力強的橡膠大底,並注意鞋底溝紋是否夠深、夠密,以達到最佳的防滑效果。
至於襪品則應具備吸濕、排汗、快乾者,以防水襪為例,大多具備特殊三層結構設計,能做到外層防水、內層透氣,是搭配非防水鞋款的「神器」。快乾機能襪則是由羊毛或合成纖維製成的吸濕排汗襪,即使被浸濕也能較快乾燥,有助於維持足部乾爽,抑制細菌與黴菌滋生。純棉質襪雖然親膚,但一旦吸水後就極難變乾,反而會讓雙腳長時間被濕氣所影響。
最後,黃軒醫師總結,下雨天最理想的搭配是「防水科技運動鞋、高筒雨靴+快乾襪、防水襪」,如果沒有上述配備者,則可在工作場所準備一套「乾鞋子、乾襪子、乾毛巾」作為雨天備案,才能在意外淋濕時迅速更換,避免一時疏忽演變成惱人的足部問題。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