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被廣泛應用肌膚修復產品、化妝品中,具有美容、護膚及食用等多種用途。在1996年,蘆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為「21世紀人類最佳保健食品」。在日本古代,蘆薈被認為具殺菌、明目涼肝、靜心除煩悶、緩瀉的作用,日本人將其稱為「不要醫師的植物」。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指出,蘆薈葉子釋放的黏液是一種透明凝膠,含有90%的水分及複雜的混合物,包含黏多醣、胺基酸、氫醌苷、礦物質、及大量的單寧。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蘆薈具有以下幾種功效:
縮短傷口癒合時間:針對一、二級燒燙傷,局部塗抹蘆薈凝膠可能有助於縮短創傷癒合時間以及促進創傷癒合。
治療痘痘:有研究指出,使用外用A酸的同時,每天早晚於痤瘡處塗抹蘆薈凝膠,治療痤瘡的效果比單獨使用外用藥的效果更佳。
緩解乾癬:使用含有蘆薈的精華霜,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或中度乾癬引起的發炎、脫屑、搔癢等等炎症反應,不過需要每天多次使用,至少需持續使用一個月或以上才能看到效果。
唇皰疹:蘆薈具有舒緩及抗發炎特性,塗抹含蘆薈精華的乳霜,可能有助於唇皰疹結痂部位加速癒合。
口腔扁平苔癬:口腔扁平苔癬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口腔黏膜病變,為人體免疫失調而造成的局部自體免疫疾病。有研究建議,每天塗抹两次蘆薈凝膠、連續塗抹8周,可能有助於減輕口腔内部的發炎症狀。
便秘:蘆薈的葉片含有蘆薈素,蘆薈素會刺激大腸蠕動,進而引起腹部絞痛和腹瀉。不過,長期食用有安全疑慮,故不得大量及長期使用。
蘆薈食用禁忌!7族群不建議食用
蘆薈僅少數品種才有藥用與食用功效,以Aloe barbadensis、Aloe chinensis、Aloe arborescenes等三種最為普遍。蘆薈除了可用於曬傷後修復肌膚之外,也可以入菜、煮湯、與其他水果搭配作為果汁或是台灣人夏季最愛的蜂蜜蘆薈。
欲吃蘆薈前應先將外皮洗淨,尤其是表皮黃色的蘆薈素(氧化後會轉黑),去頭去尾並分段去皮,去皮完成後清水浸泡1小時,切成適合入口的大小,放入清潔消毒過的容器,加入蜂蜜、糖後可冷藏食用。
蘆薈葉主要含有的活性成分為蘆薈素(Aloin),又稱大黃素,包括蘆薈素A及蘆薈素B,主要存於綠色表皮,果肉僅有少量,屬於羥基蒽類衍生物(hydroxyanthracene derivatives)的一種。蘆薈素會刺激大腸蠕動令食用者腹瀉、對懷孕婦女也可能引發子宮收縮的風險。建議以下7族群避免食用含蘆薈之產品:
- 經期
- 懷孕
- 哺乳期婦女
- 12歲以下孩童
- 腸胃不適
- 腹痛
- 腎病患者
衛福部於2022年公布,國際間已有相關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長期食用含羥基蒽類衍生物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品具有安全上的疑慮,故重新訂定蘆薈葉使用規定。蘆薈欲製成食品原料須是費拉蘆薈(Aloe vera)及好望角蘆薈(A. ferox)品種的葉子,且須完全去皮後才能加工使用,並進一步規範使用蘆薈葉作為原料之食品,蘆薈素(aloin)的含量不可以超過10ppm,以及必須標示「孕婦忌食」警語字樣。
另外,有些民眾會飲用蘆薈汁作為排便輔助。營養師邱世昕表示,攝取定量的蘆薈,有助於功能性調整胃酸、增加胃蛋白酶的產生,以及增加結腸水量促進排便,對於治療胃潰瘍、胃灼熱也有助益。不過,蘆薈容易導致體內電解質的失衡,尤其是心跳不規則、疲倦或是肌肉抽筋的狀況,建議經期、懷孕、哺乳或者是定期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避免飲用蘆薈汁。
蘆薈怎麼種植?
蘆薈屬、星球屬、仙人掌屬、沙漠玫瑰屬等為適合夏天生長的多肉植物。農糧署表示,夏生型多肉植物適合生長於20~35度的環境,建議種植時可放置於通風良好的戶外場所,避免淋雨以減少病蟲害,在生長期可進行移植、分株、繁殖或播種。依農糧署說明整理各季節栽種注意事項:
Q1:塗抹蘆薈可幫助生髮和改善黑眼圈?
不建議。食藥署表示,於頭皮塗抹蘆薈可能會造成皮膚過度刺激,變成接觸性皮膚炎,尤其是眼周肌膚較為敏感,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皮膚傷害。
Q2:用蘆薈敷臉可以美白、抗皺?
不建議。食藥署提醒,直接使用蘆薈敷臉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導致刺激、紅腫、熱痛甚至發炎。另外。蘆薈中的感光物質也可能加重皮膚對紫外線的吸收,美白不成反變黑,建議小心使用。
參考資料:農業知識入口網、香港保健食品協會、農業部藥用植物主題館、Mayo Clinic、營養師教練-世昕、食藥闢謠專區、食藥好文網、皮膚科蔡逸姍醫師
(圖文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