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聲音的敏感性,竟會受到性別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權威期刊《Nature》之子刊物《Scientific Reports》近期刊載一則研究,指出女性的「耳蝸敏感度」相較男性,平均高出2分貝左右;年齡、耳側、環境、族群與語言等等因素,也會左右個人的聽力是否敏銳。但總體而言,性別所形成的聽力差異仍然最為顯著。
女性聽力敏感度為何更高? 專家:中樞聽覺功能比男性更強
來自法國、厄瓜多、英國、南非與烏茲別克的聯合研究團隊,招募448位來自前述5個國家的受試者,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06、242位。值得一提的是,過往關於人類聽力的研究,大多聚焦於都市或工業發展程度極高的地區;而此次試驗則涵蓋了農村與非歐洲族群。另外,研究也事先排除了有聽力損失家族史、配戴人工耳蝸、有鼓膜損傷以及近期患有中耳炎的個體。
隨後研究團隊使用「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技術,以測量受試者的耳蝸敏感度,其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測量方法,反映內耳接收和放大來自外部環境聲訊號的生物能力。另外,研究團隊根據TEOAE曲線的數據結果,將環境表徵(來自城市、鄉村高海拔地區或鄉村自然森林地)、語言分類(美洲原住民語系、尼日-剛果語系、印歐語系和突厥-蒙古語系),以及統計分析(內源性因素如性別、年齡、耳側;外源性因素如族群、環境、語言)視為本次試驗中最重要的三大變因。
分析結果顯示,上述因素對於耳蝸敏感度之中的「幅度」(代表耳蝸在受到聲音刺激後,產生並傳輸聲學反應的強度或能量大小。此研究中以分貝做衡量)影響高低排列如下:
1.性別。女性通常表現出比男性更高的耳蝸敏感度,平均高出2分貝。該差異在研究測試的整個頻率範圍內都一致存在;且研究團隊強調,女性在500-5500赫的頻率範圍內,耳蝸敏感度都比男性更高。
2.環境。居住在鄉村高海拔地區的族群,其耳蝸敏感度的平均振幅最低;居住在都市地區的族群,其耳蝸敏感度的平均振幅,顯著高於鄉村高海拔地區的族群。
3.年齡。TEOAE曲線的幅度在18-55歲之間逐漸下降,且在年輕組(18-25 歲、25-35 歲)和年長組(35-45 歲、45-55 歲)之間存在顯著下降的趨勢,表明受試者大約從35歲開始聽力損失加速。
4.耳側。是解釋個體間聽力差異(以耳蝸敏感度衡量)影響最小的內源性因素,研究觀察到右耳的敏感度比左耳稍高,但優勢非常微弱,因此並非主要的影響要素。
都市人對「高頻聲音」更敏感! 語言差異也可能影響聽力?
至於針對耳蝸敏感度中「頻率範圍」(耳蝸產生顯著反應的頻率範圍),則全受到外源性因素的影響:第一是環境。都市人口的TEOAE平台期向更高頻率移動的趨勢,意即都市人對於高頻率的聲音更敏感,該現象可能與都市環境中常見的交通噪音有關,並類似於在人為噪音環境中,觀察到鳥類鳴叫頻率的變化。
第二則是語言。美洲原住民語系人群相較於尼日-剛果語系人群,對於聲音刺激產生的反應能量低了 4.10分貝。最後則是族群差異,研究比較了來自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13種人群,發現族群是影響耳蝸敏感度變異的重要因素,但其影響不如環境因素重要。若要將所有影響因素綜合排序,並考慮到研究的主要發現,6種要素的重要性由高至低為性別、環境、族群、語言、年齡與耳側。
女性聽力敏感度為何更高? 專家:中樞聽覺功能比男性更強
為何耳蝸敏感度受到性別與環境的顯著影響?研究領銜作者Patricia Balaresque提出幾種解釋,包括產前雄性激素暴露水平的差異、男女之間耳蝸結構的差異,以及外毛細胞功能(如組織、密度或敏感性)的性別特異性差異。女性在其他聽覺測試中也表現較佳,表明其周邊和中樞聽覺通路的整體功能可能更強。
Balaresque解釋,環境所形成的差異,則可能與大氣壓力,或高海拔環境中聲音的衰減有關,可能降低當地居民對高聽覺敏銳度的需求。另外,研究也發現,高海拔地區人群的低頻 TEOAE反應,相對於中高頻得以保留。這可能反映了人類對於人為干擾較少的環境或生物聲音豐富的環境中,為了生存而需要高度警惕,而使導致聽力上的先天敏感性相對顯著。
不過,Balaresque也強調,此次研究仍具侷限性,例如樣本數不足,以及並未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狀況,因此無法得知聽力是否會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另外,雖然該研究排除了已知的聽力受損者,但受試者在研究期間,亦可能出現聽力損失而未與研究團隊報告,或產生其他未知情況。未來需要更為嚴謹與樣本數更大的研究,探討各種因素與聽力敏感度之間的關聯性。
資料來源:Sex and environment shape cochlear sensitivity in human populations world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