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休閒權是孩子的專屬權利,但台灣的孩子是否有好好地玩樂和休閒呢?兒童節即將到來,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公布一份針對全台五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的《2025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具體呈現台灣兒少日常的休閒娛樂樣態及喜好。數據指出,在休閒時間運用上,兒少幾乎每天都「動動手指」進入網路世界,包括觀看網路影片(國小79.6%、國中83.3%)和玩遊戲(國小79.6%、國中76.6%),然而實體世界中的全身運動參與度偏低,顯示現代社會中,靜態、虛擬的娛樂正逐步主導兒少生活,兒童休閒現況「質」不夠的問題值得關注。調查進一步發現,運動能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有運動的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明顯較低;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不僅較低,長時間遊戲甚至會降低幸福感,越玩越不快樂。兒童節要快樂就從放下手機,走向戶外運動開始,兒盟宣布「2025兒童節玩樂會」將於4月在淡水與屏東,南北同步展開,為孩子提供多元互動體驗,喚起社會對兒少休閒權的重視。
運動參與下降,越玩越不快樂
調查顯示,國小與國中生的休閒活動以線上的靜態娛樂為主,例如觀看網路影片(國小79.6%、國中83.3%)和玩遊戲(國小79.6%、國中76.6%),這些久坐活動導致運動參與度偏低,隨著年齡增長,兒少對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從國小近六成(58.1%)降至國中不到半數(48.7%)。此外,還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的運動參與比例普遍高於女生。休閒活動中運動的比例顯著下降且以靜態娛樂為主,但過長靜態活動恐埋下健康隱憂。
值得關注的是,調查發現運動能顯著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達7.49分),有運動的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明顯較低。代表運動不僅能減少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感受,並增加快樂與活力等正向情緒感受;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較低,長時間遊戲(超過6小時者僅6.61分)甚至降低幸福感,孩子越玩越不快樂。
超齡手遊風靡,分級問題不容忽視
進一步了解現在兒少上網玩什麼?調查發現不論國小或國中,男生普遍偏好手機遊戲,比例高達九成,其中國小生最喜歡玩《機器磚塊Roblox》,其次則是《蛋仔派對》與《傳說對決》。然而《機器磚塊 Roblox》、《傳說對決》屬輔12級,含有暴力、血腥或戀愛交友元素,未符合分級制度中適合國小生使用的內容,尤其是《機器磚塊 Roblox》已成為小學生的熱門社群平台,該遊戲因出現性相關與暴力遊戲內容,並曾發生性剝削及誘騙未成年人事件,加上監管不足,屢屢引發熱議與家長擔憂,顯示分級問題不容忽視。受電玩與實況文化影響,調查兒少常追蹤的YouTuber,前幾名多與遊戲相關,包括「有感筆電」與「阿神」等;動畫則以《蠟筆小新》最受歡迎。
另一方面,女生在休閒時間則傾向觀看YouTube、短影音與聽音樂,尤其熱衷追星。K-POP風潮持續影響校園,如「(G)I-DLE」等團體深受喜愛。數據顯示,國小女生追星比例達43%,遠高於國小男生的4.5%;國中女生比例降至32.8%,仍顯著高於國中男生的3.6%。這些差異反映在休閒選擇上性別有明顯的分化。
社群依賴加劇兒少心理壓力
數據指出,國中生比國小生更依賴社群媒體,38%需長時間使用才滿足,甚至因長時間使用後導致身體不適(國中生30.2%、國小生20.4%)。即使無特別需求,仍有超過半數的國中生(51.9%)和四成以上(40.2%)的國小生忍不住滑手機,顯示兒少對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性。
年齡差異上,國小生偏好TikTok(抖音),國中生則多用IG。令人擔憂的是,每5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感到煩躁,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這些現象顯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2025兒童節玩樂會,守護休閒權
兒童節在兒盟與各界夥伴倡議修法之下,自2011年恢復為國定假日,讓孩子得以與家人共享親子時光。今年,兒盟再次發起「Kids Hz!2025兒童節玩樂會」,並且深入社區,提供孩子們多元的實體互動體驗活動,鼓勵家長陪著放下手機,走出數位世界。活動將於4月12日(六)在淡水公八防災公園、4月26日(六)在屏東縣立體育館舉辦,包含趣味闖關、舞台表演與集章換限定禮物,特別回應調查中學生們找不到合適休閒場所的困境(國中生14.7%、國小生8%)。此外,兒盟全台「我好你好親子&社會共好空間」與「育兒+社區服務據點」也將推出一系列互動玩樂活動,為每個家庭提供安心娛樂體驗。兒盟期盼不只是孩子,大人在這一天也能放下工作,與孩子共享美好時光。更多資訊請見官網https://reurl.cc/aZ2ZGZ或兒盟社群平台。歡迎家長帶小朋友一齊共襄盛舉!
放下手機動起來,提升兒少休閒品質與成長養分
調查顯示,在兒少有限的休閒時間中,大都處於靜態模式上網、遊戲或看影片,國中生更高達六成四每天玩遊戲(64.4%)。兒盟建議家長謹慎管理手機使用,數據指出,兒少每日使用手機1至2小時的生活滿意度最高(7.53分),超過2小時則可能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引發身體不適與負面情緒。因此,家長可與孩子制定使用協議,明確規定時間、內容與場合,利用App追蹤並設定「無螢幕時段」,如晚餐或睡前時間全家一起放下手機。同時,運動是改善身心發展的關鍵,能有效紓解壓力、提升活力並減少負面情緒。建議家長假日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如球類、游泳、跑步或舞蹈,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學校也應增加體育課時數或舉辦趣味運動比賽,讓運動成為兒少休閒的重要組成。
兒盟強調,兒童休閒權遠不只是消遣,而是人格發展的基礎保障,讓孩子擁有探索、玩耍與休息的自由,不受過度束縛。這項權利受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保障,明確指出兒童應享有休息、遊戲及適合年齡的娛樂活動,既是基本人權,也是社會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透過合理控管手機與積極推廣運動,將休閒轉化為孩子成長的活力泉源。兒盟誠邀家長在連假期間與孩子一同參與「Kids Hz!2025兒童節玩樂會」,或多走出戶外遊玩,闔家歡度一個快樂的兒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