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氣變化或面對壓力時,有些人臉部會出現泛紅、刺癢甚至膿皰,讓人誤以為是過敏或青春痘,其實這可能是「玫瑰斑」的徵兆。玫瑰斑又稱酒糟,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每年四月是「國際玫瑰斑月(Rosacea Awareness Month)」,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呼籲大家認識這個疾病,並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避免錯誤用藥導致病情惡化。
玫瑰斑症狀多元 不只臉紅!還可能眼睛發炎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顧問黃幼鳴醫師指出,玫瑰斑最典型的症狀,是在額頭、兩頰、鼻子、下巴等臉部凸出區域,出現固定性的泛紅斑,且容易因天氣變化、飲食刺激或情緒起伏反覆加重。
除了紅斑,患者也常有刺癢、緊繃、水腫、微血管擴張、長出膿皰丘疹等表現。若合併皮脂腺與纖維組織增生,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類似「鼻瘤」的變化。此外,玫瑰斑也常伴隨眼部症狀,如乾眼、針眼發炎等,需要特別留意。黃幼鳴醫師補充,若在運動後、吃辣或喝酒後,臉部紅腫久久不退,也應提高警覺,「這可能都是早期識別玫瑰斑的重要線索。」
臉紅≠玫瑰斑 正確鑑別診斷是治療關鍵
黃幼鳴醫師提醒,臉紅並不代表一定是玫瑰斑,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也可能有類似表現,若自行購藥使用錯誤,反而可能延誤正確治療。
同時進一步指出,玫瑰斑患者中,常伴隨毛囊蟎蟲增生,若有臉部粗糙如橘皮、毛孔粗大、搔癢或眼睛乾澀、反覆針眼等現象,更應考慮進行蟎蟲檢測,確認病因後才能對症處理。
早期介入降低惡化 晚治療恐需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邱品齊理事長指出,玫瑰斑若能早期診斷治療,可大幅減少血絲生成、持續泛紅、膚質粗糙、刺癢、丘疹膿皰等後續問題。若置之不理,發炎將很可能惡化,導致膚況越來越糟,「嚴重時可能需要多次雷射,或施打肉毒桿菌素處理紅斑與血絲,花費時間與金錢都會增加。」邱理事長提醒。
同時也提到,玫瑰斑屬於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治療期間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重症者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初步穩定後仍需持續追蹤觀察,以避免復發。
現代治療趨勢 整合式對策更有效
對於玫瑰斑的治療,邱品齊理事長表示,現在趨勢是整合式管理,根據患者的不同問題,搭配使用口服藥、外用藥、雷射、光電治療,並結合情緒管理與睡眠品質改善。「不是單純吃藥、擦藥而已,還要一起處理生活中可能引發惡化的各種誘因,才能真正穩定膚況。」他強調。
協會也鼓勵患者記錄「玫瑰斑日記」,追蹤自己的病情波動,找出容易誘發的因素,如情緒變動、悶熱、飲酒、使用不當化妝品或醫美治療等,作為日常防護的重要依據。在保養品選擇上,也應選擇成分單純、無酒精、無香料、低刺激的產品,並在使用新產品前先進行局部試用,避免額外刺激。
藝人親身經驗:錯擦類固醇導致膚況反撲 復原歷時一年半
藝人余皓然分享親身經歷,曾因臉上反覆出現十幾二十顆丘疹與膿皰,聽從朋友建議使用類固醇藥膏,起初皮膚短時間明顯改善,讓她一度依賴,從小範圍擦到全臉。
然而,經年累月使用後,皮膚開始反撲,出現大量膿皰且無法控制,醫師診斷為過度使用類固醇引起的反效果。「醫師要我停掉所有藥物與保養品,給皮膚一個最單純的環境。」余皓然回憶道。之後經由包括口服藥與簡單保養等正規診治,歷經一年半才讓膚況逐步恢復。她坦言,這段時間身心壓力極大,尤其還需持續錄影化妝,但仍堅持配合醫囑,每段時間回診追蹤,才有今天的改善成果。
鼓勵病友:資訊發達不要怕 尋求專業協助最重要
余皓然也呼籲,當皮膚出現異常狀況時,應優先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而非聽信親友建議。「朋友家人雖出於好意,但不是專業醫師,無法提供最正確的治療方法。」她強調,只要及早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沒有什麼是無法改善的。
民眾可上協會網站找尋「驗蟎診所」
針對玫瑰斑可能合併的毛囊蟎蟲問題,黃幼鳴醫師提醒,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官網設有「就醫指南」,可查詢全台提供蠕形蟎蟲檢測服務的診所。「只要看到有小蟲符號的診所,就代表有提供驗蟎服務,民眾可以先打電話確認。」他補充。若長期有臉紅、乾癢、眼部不適等情形,建議及早就醫,避免自行錯誤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復肌膚健康與生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