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食材在中醫與養生觀念裡,大多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滋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作用。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在中醫養生觀點,食物的顏色與其功效往往有著密切的關聯,「五色入五臟」是中醫食療的重要理論之一,其中黑色被認為入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和二陰」。
因此,多攝取黑色食材對於維護腎臟健康、滋養精氣、改善髮質、提升整體生命活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醫認為「藥食同源」,黑色食材特別適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裡,常常被工作、生活各種壓力追著跑,身體長期過度消耗,調理腎氣不足、氣血不夠的狀況。
黑米──健脾、暖肝
古稱「粳米」,因其烏黑的外觀和卓越的滋補功效,又被譽為「長壽米」。《本草綱目》中記載,「黑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活血益氣之效」。
陳潮宗指出,從五行學說來看,黑色入腎,黑米自然被視為補腎佳品,「腎主藏精,為生命之源」,黑米通過滋補腎精,有助於固本培元,延緩衰老,這也是「長壽米」美譽的由來。
此外,黑米能健脾、暖肝,「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肝主疏泄」,二者共同參與氣血生成與運行。黑米健脾,則水谷精微得運化,氣血生化有源;暖肝,則肝氣調達,氣機順暢。
黑米有活血益氣的功效,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充足則身體康健,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滯。長期食用黑米,對於改善面色晦暗、髮質乾枯、體力不濟等腎虛表現,有顯著的輔助作用。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認為,黑米最經典的食用方法,是與紅豆、黑豆、核桃、紅棗、花生、蓮子、桂圓等食材,一同煮成八寶粥,不僅能豐富粥品的口感和層次,更重要的是,將多種具有補腎、健脾、養血功效的黑色與紅色食材巧妙搭配。
舉例來說,紅豆利水消腫,黑豆補腎烏髮,核桃補腦益智,紅棗補氣養血,這些食材的協同作用,能使補腎養生的效果倍增,尤其適合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腎精虧損的人食用。
除了八寶粥,黑米也可以單獨煮粥,或與普通白米混合煮飯,增加飯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建議烹煮黑米前,提前浸泡數小時,讓米粒充分吸水,煮出的黑米會更加軟糯可口,也更易於消化吸收。
黑豆──烏髮、養顏
黑豆享有「腎之谷」的美譽。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便有記載,稱其「消腫下氣,潤肺燥,止盜汗,烏髮,駐顏。」《本草綱目》中也詳細闡述,「黑豆入腎經,為水穀之精。其性味甘、平,能補腎益陰、活血利水、烏髮養顏。」
陳潮宗表示,中醫經典論述,充分體現了黑豆補腎、美顏的卓越功效,其地位之高可見一斑。中醫認為「腎主水」,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黑豆利水的功效,恰好與腎的功能相契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中醫認為「腎又主藏精,其華在髮」,頭髮的生長與烏黑程度,與腎精的充盈息息相關,黑豆能補腎益陰,故能烏髮養顏,改善頭髮枯黃、早白,以及皮膚乾燥等問題。
陳潮宗說,長期食用黑豆,對於改善腰膝酸軟、脫髮白髮、夜尿頻多、記憶力減退等腎虛症狀,以及女性的氣血不足、月經不調等問題,都能起到良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
怎麼吃最健康?
黑豆最常見且簡單有效的方式是煮成黑豆漿或黑豆茶。陳潮宗建議,製作黑豆漿時,可將浸泡過的黑豆煮熟後,與水一同攪打成漿,濾渣飲用,既能攝取黑豆的全部營養,又易於消化。
黑豆茶則是將炒香的黑豆用熱水沖泡,特有的豆香和溫和的滋味,特別適合日常飲用,尤其對久坐辦公室或需要溫補腎陽者。
陳潮宗也說,黑豆燉排骨是一道經典的補腎湯品,排骨提供優質蛋白質和膠原蛋白,與黑豆的補腎功效相輔相成,滋補而不膩。另外,黑豆煮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與大米、小米或其他雜糧一同熬煮,增加粥品的營養價值。
黑芝麻──潤燥、滑腸
中醫藥學中,黑芝麻被譽為「補肝腎,潤五臟」的佳品。陳潮宗指出,《神農本草經》中,黑芝麻被列為上品,記載其「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芝麻性平,味甘,入肝、腎、脾經,能補肝腎,益精血,潤五臟,滑腸道」。
陳潮宗表示,中醫認為,「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黑芝麻能補肝腎,益精血,意味著能同時滋養肝腎兩臟,促進精血的生成與運行,對於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腰膝酸軟、頭髮早白、皮膚乾燥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黑芝麻也具有「潤五臟」的功效,能滋潤心、肝、脾、肺、腎五個臟腑,使之功能協調,氣血充盈。此外,黑芝麻潤燥滑腸的特性,也是中醫用來治療陰虛腸燥型便秘的常用食材。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建議,每日攝取10~20克的黑芝麻,長期下來,對於改善脫髮、白髮、皮膚乾燥、便秘及老年性骨質疏鬆等問題,都有顯著的輔助效果。最簡單方便的方式,是將黑芝麻炒熟後打成粉末,加入牛奶、豆漿、優格中一同飲用,或者撒在米飯、粥、麵包、沙拉等食物上,既能增添風味,又能輕鬆補充營養。
陳潮宗也說,想要讓頭髮烏黑、氣色變好的人,可以將黑芝麻與核桃、枸杞等一同打成糊狀食用,或製作成黑芝麻丸。傳統中醫認為,將黑芝麻蒸熟曬後製成的黑芝麻丸,能更好地發揮滋補肝腎、烏髮養顏的功效。
黑木耳──活血、補血
黑木耳其名稱「木耳」,即暗示了其生長於樹木之上,吸收天地精華,在中醫藥學中被視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珍貴食材。《本草綱目》中記載,「木耳性甘、平,入胃、大腸經,能滋陰潤燥、活血補血、清肺益胃、止血。」
陳潮宗指出,黑木耳具有多重功效,首先,能滋陰潤燥,對於因陰虛內燥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其次,活血補血是黑木耳的另一大亮點。
中醫認為,黑木耳具有「和血止血」的功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對於瘀血所致的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等有輔助療效,同時也能補充因出血引起的氣血虧虛。黑木耳也能清肺益胃,對於肺部和胃部的調理作用,有助於清除肺熱、滋養胃陰。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說,黑木耳的口感豐富,適合加入蒜蓉、醋、醬油、香油等調味料,製作成涼拌黑木耳,不僅清爽開胃,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特別適合需要清理腸道、降低血脂的人。
此外,黑木耳也適合炒菜或煮湯。如家常菜木耳炒蛋,黑木耳的爽脆與雞蛋的鮮嫩口感相得益彰;在煮湯時加入黑木耳,也能增加湯品的營養和口感層次。
香菇──補脾、益氣
陳潮宗指出,香菇是一種深色菌菇,《本草綱目》中雖未直接單獨列出香菇,但其作為菌蕈類食物,被歸入木耳類或蘑菇類的範疇,其養生功效與同類食材有共通之處。
陳潮宗表示,中醫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香菇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直接作用於脾胃,有助於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從而使氣血充足、身體強健,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脾氣虛症狀,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香菇也能補虛扶正,補充身體不足、扶助正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對於病後體虛、久病不癒的人,尤其有益。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說,香菇具有獨特的鮮味,非常適合與肉類同煮,將香菇的醇厚與肉類的鮮美相互融合,如香菇燉雞、香菇紅燒肉等。除了與肉類搭配,香菇也常被用於炒菜、蒸菜或煮粥。例如,香菇炒青菜、香菇蒸滑雞、香菇瘦肉粥等。
燉湯時加點香菇,香菇能釋放出鮮味物質,使湯品更為清甜,同時也能將補益功效融入湯中,特別適合免疫力低下、體虛乏力、食慾不振或病後恢復期的人,有助於增強體質,扶正固本。
海帶──消腫、散結
陳潮宗指出,海帶性味鹹、寒,歸肝、胃、腎經,具有補腎氣、清熱利水、消腫散結的功效。中醫認為,海帶的鹹味入腎,能夠補腎氣,對於腎氣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精神不振等症狀,有輔助調理的作用。
海帶屬寒涼性,具有清熱的功效,對於體內有熱、煩躁不安等症狀有所助益,而利水的特性,有助於調節水液代謝,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陳潮宗表示,海帶最特別的作用是「消腫散結」,中醫常用海帶來治療瘰癧、甲狀腺腫大等結節性疾病。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說,海帶適合涼拌、煮湯,涼拌海帶絲是一道經典的開胃小菜,海帶排骨湯、海帶豆腐湯,也都是家常湯品。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海帶碘含量較高,不宜過量食用,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應遵醫囑慎食,過量攝取碘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紊亂。
紫菜──利水、促代謝
《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紫菜性味甘、寒,能清熱、解毒、消痰、利水。
陳潮宗指出,其性味甘、鹹、寒,歸肺、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水、補腎養心的功效。
中醫認為,紫菜的鹹味入腎,有助於補腎,而其寒性則能清熱,對於體內有熱、口渴心煩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紫菜能利水,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有輔助療效。
陳潮宗表示,紫菜也有養心的功效,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紫菜對於心血管具有保護的作用,長期適量食用可維持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血管,但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仍需遵醫囑慎食,避免過量攝取碘。
怎麼吃最健康?
紫菜能為湯品增添獨特的鮮味,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煮湯,紫菜蛋花湯、紫菜蝦皮湯,都是快速簡便的家常湯品。另外,將紫菜烤製成海苔,可用於製作海苔飯捲、壽司,吃起來方便又美味。
烏骨雞──滋陰、補腎
烏骨雞因其骨肉皆烏,故名烏骨雞。《本草綱目》記載,「烏骨雞有補虛勞羸瘦,治消渴,益產婦,治婦人百病」。
陳潮宗表示,烏骨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血益肝、補虛勞的功效。中醫認為,烏骨雞的烏黑色澤與其入腎的特性相符,能夠滋陰補腎,「腎主藏精,滋陰則能補腎精」,對因腎陰不足所致的潮熱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烏骨雞能養血益肝,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萎黃、月經不調、產後虛弱等症狀,特別適合。烏骨雞也能夠補充身體的不足,對於因過度勞累、久病體虛或大病初癒所導致的身體虛弱、精神不振,有顯著的恢復作用。
怎麼吃最健康?
烏骨雞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製作藥膳湯品。陳潮宗舉例,如四物烏骨雞湯,是女性調養氣血的經典藥膳,將烏骨雞與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等中藥材一同燉煮,能夠溫經補血,調經止痛,尤其適合經期前後、產後或氣血不足的女性。
此外,烏骨雞也可以與黃芪、黨參、枸杞等補氣養血的中藥材一同燉煮,適合作為體虛、免疫力低下者的滋補湯品。不過,由於烏骨雞的滋補作用較強,對於體質實熱或有急性感染者,應暫緩食用。
黑棗──補血、養腎
又稱「烏棗」,與紅棗、大棗的功效,有相似之處,黑棗又強調了補腎的特性。陳潮宗說,黑棗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血養腎、滋養脾胃的功效。
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則氣血充足」,黑棗的甘溫特性,能夠滋養脾胃;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精血同源」,黑棗通過補血,間接滋養腎精,對於因氣血不足、腎精虧損引起的貧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說,黑棗可直接食用,作為日常零食或飯後水果,也可以與其他食材一同煮湯、煮粥。例如:在燉雞湯、排骨湯中,加入幾顆黑棗,能增加湯品的甜味和營養,同時發揮補血養腎的功效,或是在熬煮八寶粥、紅棗粥等甜粥時加入黑棗,也能豐富粥品的營養價值。
茄子──活血、散瘀
《本草綱目》中記載,「茄子,性味甘、涼,歸脾、胃、大腸經,有散血、止痛、消腫、寬腸之效。」
陳潮宗表示,茄子具有活血散瘀、清熱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瘀滯,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中醫常用茄子來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痔瘡出血等由血瘀引起的症狀,對於體內有熱、口瘡、皮膚瘡瘍等熱症,也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也具有通便作用,有助於緩解熱結便秘。
怎麼吃最健康?
陳潮宗說,茄子最適合清蒸或涼拌的料理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將蒸熟的茄子撕成條狀,加入蒜蓉、醋、醬油、香油等調味料,就是常見的家常菜涼拌茄子,味道鮮美,清爽開胃。
對於有瘀血、跌打損傷、痔瘡出血,或需要清熱解毒的人,適量食用茄子,有助於活血散瘀、清熱止痛,同時補充抗氧化物質,保護身體健康。不過,由於茄子性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應適量食用,不宜攝取過多。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1期
延伸閱讀:
·想凍齡必吃!「6種黑色食物」養顏、抗老、防便秘 營養師大推
·身體「1部位」最先看得出衰老! 醫公開「7秘訣」延緩老化跡象:晚睡前做1事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