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晚婚與高齡生育趨勢讓「想懷孕」這件事變得越來越有挑戰。當自然受孕遲遲未果,網路上各種「助孕偏方」紛紛流傳:性行為後一定要躺著不能動?雞精吃越多越會排卵?排卵針打太多會導致卵巢提早老化?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以下就由臺灣醫學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蔡英美教授,用專業與臨床實證,一次破解你對懷孕的8大迷思~
性行為與懷孕的4大錯誤觀念
迷思1:性行為次數越多,越容易懷孕?
頻率重要,但「時機」更關鍵。
蔡英美教授指出,精子進入體內後可存活約6天,卵子排出後則只活約24小時,因此「精子先進場、等待排卵」的機率最高。若想提高受孕成功率,應在排卵日前6天內,每2至3天進行一次性行為,比天天努力還更有效。
迷思2:性行為後一定要躺平、不能亂動?
不需強迫自己躺著,反而可能增加焦慮。
傳言中,性行為後躺平可讓精子不流出、提高受孕機率,蔡教授澄清:「這沒有科學證據。」只要保持心情愉快,輕鬆自在反而更容易懷孕。若強迫自己「不能動」,反而緊張焦慮,可能影響受孕。
迷思3:墊高屁股或倒立更容易中?
精子是游泳健將,不需要你的幫忙。
有人擔心重力影響,於是性行為後墊高屁股或倒立,希望「幫助精子游進去」。但事實上,精子本身就具備優秀的游動能力,無需額外助力。蔡教授笑說:「精子不只會游,還會比賽,每個人都是當初的第一名!」
迷思4:人工受孕後應臥床不動?
試管植入後「放輕鬆」反而更好。
很多人做完試管嬰兒療程後選擇臥床休養一週以上,認為這樣才能「養胎成功」。蔡教授表示,其實躺15分鐘即可,心情放鬆更重要。適度活動、散步、維持日常生活,反而有利受精著床。
用藥與懷孕風險的4大誤解
迷思5:長期吃排卵藥會提高卵巢癌風險?
大數據統計已證實「不會」。蔡教授引用澳洲、英國等大型研究指出,排卵藥並不會增加卵巢癌風險。這個說法源自早期少數研究,當時劑量過高、使用時間過長,且未依醫囑服用。只要在專業醫師指示下服用,安全無虞。
迷思6:排卵針打太多,卵巢會提早老化?
不會,人體卵子庫本就有限、會自然消耗。
許多女性擔心「刺激排卵等於加速耗卵」。但蔡教授解釋,每月身體本來就會自然淘汰數百顆卵子,而刺激排卵只是讓這些原本會被淘汰的卵子發育成長,並不會超額消耗。女性平均擁有30萬顆卵子,實屬「資源豐富」,不必過度擔憂。
迷思7:吃雞精搭配排卵藥,有助增加排卵數?
雞精含有胺基酸、蛋白質,但無法「加速排卵」。雞精廣告常以「補體力」為訴求,但蔡教授提醒,現代人蛋白質攝取大多充足,額外補充雞精效果有限,反而要注意其高鈉、高鉀含量,過量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迷思8:試管嬰兒比較容易畸胎或流產?
數據顯示風險與自然懷孕幾乎相同。根據統計,自然懷孕流產率為10%~15%,試管約10%~20%,差異不大。至於畸胎風險,自然懷孕約為2%~5%,試管則是3%~5%,同樣沒有明顯差距。
另外,試管嬰兒可搭配「著床前基因診斷(PGT)」技術,有助排除染色體異常,甚至可能比自然懷孕更能降低畸胎風險。至於卵子冷凍,現行法規允許保存十年以上,解凍後只要成功發育為胚胎,先天異常機率也不會上升。
破解迷思,懷孕這件事更踏實
在走上求孕這條路時,保持理性、正確理解醫療資訊非常重要。蔡英美教授提醒,不孕治療已相當成熟,無論是排卵藥、排卵針、試管療程或冷凍卵子,都能在醫療團隊協助下安全進行,不需恐慌也不需迷信。
比起相信網路偏方,與其緊張倒立、臥床數週,不如放輕鬆、按部就班,專業諮詢、正確行動才是真正「提高懷孕機率」的關鍵。
延伸閱讀
想生卻生不了?不孕症檢查與治療全解析
想懷孕「排卵期」要怎麼算?排卵期時該天天「行房」?醫:錯!「這個頻率」才最剛好
年輕、瘦、月經規律也可能不孕?凍卵幾歲做?從不孕原因到政府補助,這篇一次講清楚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