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助攻大腸癌治療 專家籲健保納入新標靶藥物減輕病友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Published:2025-11-14 09:30

在預防方面,王輝明教授提醒,大腸癌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重複高溫油炸、燒烤等烹調方式易產生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是導致腸癌風險升高的重要原因。

隨著癌症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大腸癌治療策略也逐漸轉型,不再僅依靠傳統化療與手術,而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健保已納入多項基因檢測 部分標靶藥仍需自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輝明教授表示,目前健保針對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已給付RAS、BRAF、HER2及MSI/MMR等基因檢測項目。藥物給付部分,僅對RAS基因為野生型的患者提供抗EGFR標靶藥物;若屬於MSI-H或dMMR的患者,則可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若檢測出BRAF或HER2基因突變,雖然檢測費用已由健保負擔,但相關標靶藥物仍屬自費,對病患及其家庭造成相當壓力。

王輝明教授指出,傳統化療與標靶治療有效率約為6至7成,但癌細胞往往因長期用藥而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逐漸下降。相較之下,屬於MSI-H型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免疫療法的表現亮眼,部分病患甚至有機會達到「長期穩定」或「類治癒」的成果。免疫治療能促使腫瘤壞死後釋放抗原,進一步強化免疫攻擊,形成正向循環。未來若能深入研究腫瘤微環境,並結合飲食與腸道菌相調控,將有望開啟癌症治療的新契機。

飲食習慣影響腸癌風險 多吃維他命C食物助防癌

在預防方面,王輝明教授提醒,大腸癌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重複高溫油炸、燒烤等烹調方式易產生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是導致腸癌風險升高的重要原因。建議民眾減少加工與油炸食物攝取,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新鮮蔬果,如芭樂、檸檬,有助中和致癌物、降低風險。

王輝明教授最後呼籲,希望健保署可以考慮將BRAF突變患者所需標靶藥物與HER2突變患者所需抗體藥物納入給付。雖然這類患者比例不高,但治療效果明確,納入給付對整體健保總額影響有限,卻能大幅減輕病友負擔、提升治療可近性與公平性。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