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白內障已成為影響國人視力健康的重大隱憂。眼科診所林丕容總院長指出,目前台灣55歲以上、屬於白內障好發族群的人口已高達800多萬人,佔總人口近35%,其中約有7至8成的白內障患者需要治療。科技進步使得3C產品使用頻率增加,白內障發生率也隨之提高;所幸醫學技術同步發展,手術精準度、安全性皆逐步提升,人工水晶體的選項也越來越多元,不同視力問題的患者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案,重新獲得遠、中、近的清晰視力,擺脫對眼鏡的依賴、提升晚年生活品質。
眼科醫破解白內障手術迷思 及早治療才是關鍵
眼科診所王甯加院長表示,白內障手術現在已非常普及,但民眾對於手術仍存有迷思與疑慮,例如認為「太早開不好,要等熟一點再處理」,甚至有患者因為自己年紀大而選擇放棄治療。只要視力狀況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該積極面對、盡早處理,如果因懼怕手術而一再拖延治療,反而會導致病況惡化、提高手術難度,恢復期可能拉長,預期治療效果也將受到影響。
目前白內障手術多採用「超音波乳化技術」,較複雜的手術則使用「飛秒雷射」來輔助醫師進行前置作業,包括製作角膜截口和正圓形前囊、切割水晶體等,以增加手術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王甯加院長進一步說明,現代白內障手術不僅可用於治療白內障,患者若同時合併有其他視力問題,例如遠視、近視、老花或散光等,也能一併處理。
因此,每一位患者進行手術前,醫療團隊會先利用先進儀器精密測量度數和視力狀況,進行個人化的評估,並在手術中植入相應功能的人工水晶體,一次矯正患者的多種視力問題。整個手術過程用時約為15至20分鐘,且不需要施打麻醉,術後傷口相對較小,可縮短恢復期,不過具體狀況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可能有所不同。
人工水晶體不是越貴越好 醫:「這些情況」都要考量
那人工水晶體又應如何選擇?眼科診所鐘珮禎院長分享,臨床上不時遇到患者因看到親友植入人工水晶體後術後狀況不錯,便指定要選擇一模一樣的人工水晶體,「但其實每個人的視力狀況都不太一樣,就跟我們不能直接配戴朋友或家人的眼鏡一樣。」
衛福部核准的人工水晶體種類多元,從健保給付到自費選擇都有。鐘珮禎院長強調,並非「價格最貴的就是最好」,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患者應先了解自身的需求,例如是想要調整近視,還是散光或老花等問題,所選擇的人工水晶體類型將決定術後遠、中、近的視力狀況,以及是否仍需配戴眼鏡,此外也要綜合考量患者本身的眼部條件、度數、生活型態及用眼習慣等因素。鐘珮禎院長舉例,部分人工水晶體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像是黃斑部病變患者、職業駕駛員,或常需要夜間開車的族群等,就需要配合個別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因此患者需要在術前做詳細的檢查評估,並與醫師進行全面性討論,才能獲得理想的術後效果。
「看不清」讓晚年生活受限 積極治療助他們重獲清晰視力
白內障造成的視力模糊、看東西有疊影、顏色改變等症狀,可能對高齡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77歲的徐女士分享,自己以前每天需要隨身攜帶近視、老花兩副眼鏡,才能應付不同的生活情境;75歲的林女士則表示,過去總覺得看東西不夠清楚,戴眼鏡、清洗眼鏡都非常麻煩。術後視覺改善狀況因人而異,兩位患者均表示日常用眼感覺更便利,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
王甯加院長也分享,他的雙親同樣罹患白內障,爸爸因視力不好,看電視、閱讀書報都十分吃力,媽媽則是一到晚上就不敢再開車出門,在他的建議下都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治療。目前雙親都已年近80歲,活動力仍然旺盛,視力品質的提升讓他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受限,還可以常常一起出去遊山玩水,充分享受精彩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