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對於國人健康威脅不容小覷,發生率逐年呈現上升趨勢,除了早期無明顯症狀,部分肺癌病患確診早期肺癌後,仍得面臨復發風險,尤其期數越高,復發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如何降低早期肺癌治療後的復發風險,成了新課題。
早期肺術後有復發風險 醫:輔助治療是關鍵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精準醫療已成癌症治療趨勢,早期肺癌術後能依據不同基因突變選擇合適的輔助治療,若為早期肺癌1A期,術後預後佳,只需定期追蹤,但從1B期開始,術後可能得面臨30%復發率,二期復發率則達60%,因此若為1B期以上,建議術後應接受輔助治療,其中若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者,透過標靶藥物輔助治療,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6成肺癌病患為EGFR基因突變 又以非吸菸女性居多
臨床上,肺癌分成不同類型,以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為主,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佔70%,其中以EGFR基因突變居多;陳晉興主任解釋,EGFR基因突變是指EGFR這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受到刺激,引發增生、分化等細胞反應,誘發癌症,而在台灣,超過一半肺癌患者屬於EGFR基因突變,且多發生於非吸菸女性。
標靶治療副作用可控性 必要可與醫師討論劑量
事實上,早期肺癌術後的輔助治療方式除了標靶治療,還有化學治療以及免疫治療,不同的藥物也都會有相關副作用,但標靶治療的副作用相對可控;陳晉興主任提及,標靶藥物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異常、腸胃症狀等副作用,當出現不耐受情況時,可與醫師討論調整劑量。陳晉興主任也提醒,輔助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仍依據不同患者的體質與病況而有所差異。
第三代標靶藥物降腦轉移風險 提供治療新選擇
陳晉興主任表示,早期肺癌患者術後接受化療,較無法達到預防腦轉移目的,但第三代標靶藥物在穿透血腦屏障表現較佳,目前臨床上,早期肺癌患者術後透過標靶藥物治療成功降低復發率已有許多個案,甚至曾有第四期肺癌患者已腦轉移,但追加手術並輔以標靶治療後,十年來仍控制良好,這也提供臨床醫師在治療上有更多選擇。
肺癌早期無症狀 早期檢查及早治療成關鍵
陳晉興主任指出,大部分早期肺癌都已能接受手術治療,從過去胸腔鏡手術需多個切口且切除範圍大,如今已走向單孔、無管的精準定位技術,另外也有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可以選擇,病患相對恢復快,但最怕就是病患等到轉移到骨頭、腦部等出現症狀時才就醫,這時都已進入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及早治療仍是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揪早期肺癌 醫籲滿40歲民眾應定期篩檢
目前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能及早揪出病兆,是早期肺癌篩檢的新利器;陳晉興主任提醒,政府今年已擴大五癌篩檢年齡與項目,其中也包括肺癌,只要女性40歲至74歲、男性45歲至74歲,且有肺癌家族史或50-74歲的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20包年,就可接受免費篩檢,不過考量臨床上,一半肺癌患者屬於無家族史也無吸菸史,因此建議滿40歲的民眾如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