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多數人認為醫師的職責是拯救生命,但其實他們同樣常常面對病人的死亡,夾在延命與善終之間,內心承受著掙扎與兩難。而對病患家屬而言,當親人陷入生不如死的狀態,更是痛苦萬分。如何面對失去、如何善終,都是現代人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本集邀請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教授,與我們一同探討醫師如何看待生與死的意義。
人臨死前為什麼總是在後悔?在世時我們應該做什麼?
許多人在親人離世後,心中往往藏著難以言喻的遺憾與後悔,人臨死前為什麼總是在後悔?在世時我們應該做什麼?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僅是病人的課題,更是生者與整個家族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情緒、財產、關係,都是複雜又深刻的層面。對病人而言,能否「好走」的關鍵,常落在「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安、道別。這四道,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陪伴的藝術,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走得圓滿,走得釋懷。
所謂圓滿,不是完成多少事業、實現多少目標,而是到了最後一刻,心能夠真正放下。而這份放下,不是等到臨終才開始,而是日常中就可以練習的功課。比方說,每週固定打個電話給父母、主動關心家人,這些平凡的小事,都是在為不留遺憾累積基礎。
也有人會寫下「遺願清單」,列出人生中真正想完成的事,提醒自己不虛此行。但更深一層的領悟是:真正的平和,其實來自內心的滿足,而非外在的追求。當我們明白生命的無常與不易,才能在有限的日子裡,活出深度與智慧,不讓遺憾成為人生的結語。
家屬離世,走不出來怎麼辦?把握1件事全家就圓滿了
當親人離世,家屬往往陷入難以自拔的悲痛。然而,每個家庭的結構與關係都不同,有的家庭可能曾經破碎,有未解的心結與矛盾,例如母女間的誤會、親情中的控制與不被認可,這些複雜的情緒讓告別變得更加困難。但其實,死亡本身也是一種「集結」的時刻,一種召喚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彼此凝聚的契機。
在這樣的時刻中,真正讓家族走向圓滿的,不是誰給得最多、說得最對,而是能否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誠實分享自己的心意,往「善」與「理解」靠近。這種彼此釋懷與放下,才能讓家族真正團結起來,讓愛延續。
死亡,是人生中最關鍵的轉折點,是一個深刻的「契機」。當我們在這個時刻能真正領悟,悲傷中藏著智慧,離別中蘊含愛與放下,那麼,這份體悟將成為整個家庭最寶貴的禮物。
台灣無效醫療來自家屬不放手 延遲死亡的悲歌如何解?
在台灣,死亡仍是社會普遍避談的議題,尤其在急性病房中,家屬對「救到底」的期待幾乎是常態。即使面對末期病人,許多家屬仍堅持進行各種無效醫療,只因不忍放手,或想透過急救表達孝心。這樣的情形,不僅讓病人承受多餘的痛苦,也延長了沒有品質的生命,讓台灣臥床至死亡的時間,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
面對癌末或無法逆轉的病情,醫療團隊應該誠實地向病人與家屬說明治療效果與代價。透過實際數據攤開討論,讓病人知道自己花費多少、爭取到多少生命時間,幫助他們做出合乎自身價值觀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延命,反而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與尊嚴。
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施行,病人可以事先簽署不急救(DNR)或選擇安寧,避免在意識不清時被家屬過度醫療。然而,要真正化解「不放手」的悲歌,仍需更多社會對死亡教育的重視,讓我們明白:醫療的終點不是延長時間,而是幫助每個人走得平靜、尊嚴且有品質。
生不如死又拒絕躺著等死 2招減痛且平靜告別世界
即使醫學持續進步,仍有許多疾病無法根治,尤其是癌末病人面對不可逆的病程時,該如何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成了重要課題。越來越多人能接受安寧照顧的理念,選擇不再接受積極治療,而是減輕痛苦、平靜道別。然而,也有人堅持不接受安寧,卻又無法逃避病程末期的折磨。
對這類患者,其實仍有兩個重要方式可以協助他們更平穩地面對死亡:第一是減痛與症狀控制。現代醫療提供各式緩和療法,如口服藥、貼片、注射等,能有效控制疼痛與不適;針對皮膚乾燥、便秘、呼吸困難等末期常見症狀,也有成熟的支持性治療,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第二則是心靈的陪伴。醫療團隊再專業,也無法取代家人帶來的情感支持。最深層的安慰來自親人的陪伴,而非單靠外籍看護或醫療照護。當病人在最後的時刻感受到家人的關心與在場,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靈的平靜與圓滿離別。
不想活與善終的界線 醫界如何看待安樂死的聲浪?
安樂死議題近年在台灣社會引發討論,尤其在醫療無法解除病人極大痛苦時,是否應開放選擇結束生命的選項,引起醫界兩極看法。目前台灣尚未立法通過安樂死,僅在《病人自主權利法》下允許「斷食善終」——病人自主決定不再接受點滴、抗生素、輸血等延命治療,作為一種平靜結束生命的方式。
但實務上仍有許多難題,包括誰來執行、如何評估病人是否符合條件,以及醫療系統是否支持這樣的選擇。安樂死應嚴格限制於經醫師判定為無可治癒、預後不佳,且病人必須意識清楚、自主決定的情況下執行;尤其精神科醫師的評估更是關鍵,避免他人代替病人做出生命的選擇。
儘管醫界多數仍以救人為本,但對於那些病痛纏身、清楚意識到生命終點將至的患者,若他們選擇不再接受積極治療,追求無痛平靜的善終方式,多數醫師表示理解與支持。然而從制度面到倫理界線,安樂死仍是一道複雜且必須審慎面對的課題,未來台灣若欲推進相關立法,必須清楚界定對象與執行標準,才能在人道與倫理間取得平衡。
我們為什麼那麼害怕死亡?名醫:徹悟1件事,明日死也欣慰
多數人一方面努力活得精彩、不留遺憾,另一方面卻又極度害怕死亡。這種矛盾的心理,其實來自於對「生命意義」的不確定與未知的恐懼。對此,有醫師指出,若我們能夠深入思考「人生為何而來、為何而去」,真正理解生死的本質,就能在面對死亡時坦然無懼。
透過閱讀哲學書籍與自我探索,我們能逐漸放下對生死的執著,轉而追求內心的圓滿與解脫。當一個人真正徹悟生命的意義,不再被愛恨情仇與外在框架綑綁,死亡便不再是終點,而是一場釋放。屆時,即便明日離世,也能無憾無懼,坦然說:「我已欣慰而歸。」
替家人簽下放棄急救煎熬一生走不出摯愛離世的傷痛怎麼辦?
在面對親人病重的時候,家屬經常面臨艱難的選擇,尤其是當病人未事先簽署預立醫囑或拒絕急救的意願時,醫生和家屬必須在緊急時刻做出艱難的決定。這些決定有時會使家屬感到無比自責,特別是當最終親人離世後,家屬經常會陷入煎熬,無法擺脫心中的自責與痛苦。
許多家屬在親人去世後,不僅要面對失去摯愛的傷痛,還可能經歷一些情感上的困惑與心理煎熬。這些情感上的包袱有時會表現為各種身體症狀,例如一位妻子在丈夫過世後經歷的肺部不適,這些情況常常讓人難以釋懷。無論做出什麼決定,都應學會放下與原諒自己。家屬應該理解,親人已經會原諒在世的人,而最重要的是從痛苦中走出,尋找內心的平靜。
延伸閱讀:人死前有什麼徵兆?性情大變、迴光返照...名醫見證醫學難解釋的5種「死前異象」
想聽更多「健康問良醫」podcast內容請上
Apple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