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就發現第二期腸癌!這種「免費篩檢」別錯過~想預防腸癌,醫師教你做對5件事

良醫健康網/陳宛欣 整理 Published:2099-12-31 00:00

你知道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31分鐘又14秒就新增一名大腸癌患者。不只罹患率高,更可怕的是早期幾乎無症狀,一旦出現明顯不適,往往病情已經進入中後期...這也是為什麼醫師總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本集《健康問良醫》邀請肝膽腸胃科張振榕醫師,分享他在診間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大腸癌迷思與正確檢查方法,希望幫助更多人遠離這個台灣人最常見的癌症。

高風險族群你中了幾項?50歲後一定要提高警覺!

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可以從幾個面向辨識:第一,有家族史者,特別是一等親曾罹患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的人;第二,個人過去檢查中曾出現瘜肉病史第三,具備三高、肥胖等代謝症候群者第四,長期高油、高紅肉、低纖維飲食習慣,特別蔬果攝取不足;第五,年齡已達50歲以上

其實根據統計,台灣人在40歲以後就開始出現瘜肉的風險,而50歲是發生率大幅上升的臨界點。張振榕醫師提醒,就算你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家族病史,只要年過50,就該將自己視為高風險族群,主動做檢查,才是預防之道。

初期無症狀才是最可怕!大腸癌常見徵兆有哪些?

很多人以為沒有症狀就代表健康,張醫師卻提醒,真正可怕的是「大腸癌初期根本沒有症狀」!通常等到感覺不適時,往往已經是中後期。那麼有哪些變化值得警覺呢?

像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無論是變得過於頻繁、排便變細、排便顏色異常(如暗紅色或混有血絲)、不明原因的腹部悶痛、體重下降,甚至健康檢查時被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等,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一個經典案例是一位55歲男性,雖無任何不適、每天順暢排便,卻在政府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中被篩出陽性,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竟發現是大腸癌第二期。所幸因早期發現,治療後五年追蹤皆無復發,算是非常成功的治療案例。

迷思破解:痔瘡流血≠沒事,便秘、放屁也可能暗藏危機?

很多人會將血便歸咎於痔瘡,張醫師提醒,雖然痔瘡與癌症的出血特性不同,但最終還是得靠醫師檢查確認。「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出現在排便尾聲或擦拭時,便便本身仍為正常形狀與顏色;相反地,「癌症出血」往往與排泄物混合,顏色偏暗紅,便便外型可能軟爛、不規則。

而放屁臭就等於腸道出問題嗎?其實這更多與飲食內容、腸道菌叢或便秘有關。例如攝取大量大蒜、十字花科蔬菜,或有壞菌過多、便秘等問題,都可能導致氣味變重,但並非大腸癌直接徵兆。

若你有「長期便秘」問題,也不能掉以輕心。只要排便間隔超過三天,且狀況持續兩週到一個月以上,甚至從小就有排便困擾,就屬於慢性便秘,長期下來恐會提高腸道疾病風險。

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怎麼選?50歲後這樣做最安心

那麼到底要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直接大腸鏡呢?張醫師建議,兩者用途不同。潛血檢查屬於非侵入式初步篩檢,敏感度約80%;大腸鏡則是標準檢查,準確率高達95%,能直接觀察與切除瘜肉。

年滿50歲的民眾,即便無任何症狀,建議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陽性,則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若大腸鏡完全正常,醫師通常會建議每五年追蹤一次;若曾發現瘜肉,則依瘜肉型態與數量調整追蹤頻率。

切除瘜肉能降低癌症風險!預防大腸癌的五大原則

90%的大腸癌來自瘜肉癌變,這也是為什麼大腸鏡檢查時只要發現瘜肉,醫師通常都會建議直接切除。根據美國「國家瘜肉研究」,進行大腸鏡與瘜肉切除可降低50%的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除了檢查與切除,預防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張醫師提出五字訣:「高纖、低油、少紅肉、多運動、戒菸」,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經證實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此外,有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D、鋅、或低劑量阿斯匹靈,也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但仍需視個人狀況,諮詢醫師為宜。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