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回到二十歲,身體會不會跟著變年輕?」這聽來像是幻想,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社群平台貼文中引用哈佛大學經典研究指出,這個假設,竟真實發生過。
早在1970年代,研究團隊邀請八位七十多歲長者進入一間「時光屋」——裡面播放著五十年代的音樂、黑白電視節目與舊報紙,所有細節都讓他們彷彿回到年輕二十歲的年代。令人震驚的是,短短五天後,這些長者不僅姿勢挺直、手腳靈活,連記憶力、視力、聽力都明顯改善,甚至外貌都顯得更年輕。
黃軒醫師指出,這並非魔術,而是「心態生理學」的實驗結果。當人真的相信自己「還年輕」,大腦神經系統會啟動年輕時期的生理機制。信念能改變肌肉張力、姿勢控制與免疫反應,而「我老了」這句話,反而會成為身體的「老化指令」。
他進一步強調,別讓「嘴巴」成為最老的器官。研究顯示,經常說「我好累」「我記性差」等負面語言,會啟動大腦的壓力迴路,使皮質醇上升、細胞老化加速。因此,「改變語言,就是改變命運」。例如:「我不行」改成「我再試一次」;「我老了」換成「我有經驗」;「太晚了」說成「現在開始剛剛好」。語言是給身體的暗示,大腦會依照這些「指令」重新塑形。
黃醫師也分享三個「逆齡心法」:一改變語言習慣,讓「不過」成為轉折詞——如「雖然累,不過我還是做了」。這能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提升成就感與自信。二找到讓自己想早起的理由。研究發現,擁有生活使命感的長者,死亡風險可降低達四成。種花、學畫、帶孫子、當志工,這些讓人感到被需要的事,都能刺激催產素分泌,是最天然的抗老荷爾蒙。三擁抱科技,讓大腦不退休。研究顯示,中高齡者使用智慧手機、上網查資料、操作Google Earth,能活化前額葉與頂葉神經網絡,有助延緩認知退化。
他還建議簡單的「單腳平衡測試」可作為腦齡指標:能單腳站立30秒者,小腦與前額葉灰質體積通常較佳,反映腦部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