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與兒童痘盛行率上升 家長應正視皮膚健康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皮膚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異位性皮膚炎與兒童痘的發生率持續攀升。根據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古老農業社會的盛行率僅約1%,如今在北歐高達25%,臺灣也達到16-17%的驚人比例。
為推廣正確的兒童皮膚健康照護觀念,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攜手兩大保養品牌舒特膚、倍克荳,共同舉辦「兒童成長問題衛教講座」,邀請學會戴仰霞秘書長,聯同多位皮膚科醫師與專業講師深入解析常見皮膚疾病外,也安排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黃世綱醫師談性早熟與身高發展,並由趙胤丞老師分享小學生的高效學習方法,期望一次回應家長們對孩子成長最關切的多重議題。
異位性皮膚炎激增 環境因素是關鍵
戴仰霞秘書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制源於免疫系統異常,患者皮膚角質層保護力不足,容易失水,加上脂質成分異常,使皮膚特別乾燥敏感。雖然疾病具有遺傳傾向,但工業化與環境變遷才是近年發生率大幅上升的主因。
戴仰霞秘書長提醒家長應避免常見迷思,包括過度依賴乳液卻忽略定期就醫、對醫師用藥缺乏信心、只關注塵蟎而忽視其他過敏原等等,這些錯誤觀念都可能延誤治療。
▲家長應從六歲起定期檢查孩子T字部位,並養成正確早晚洗臉習慣
兒童痘年齡下移 性早熟現象需警覺
另一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兒童痘的年齡層持續下移。戴仰霞秘書長表示,兒童痘與性荷爾蒙提早分泌、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密切相關。若家長誤以為「小孩不用洗臉」或「青春期過了就會好」,往往等到痘痘嚴重化膿才就醫,不僅難以控制,也容易留下痘疤。因此建議家長從六歲開始定期觀察孩子的T字部位,若有粉刺或粗糙感應及早就醫。清潔上每日兩次,早上以清水為主,晚上務必使用清潔產品,並特別考量空污與防曬產品殘留。
清潔產品選擇與生活管理
在產品選擇上,應依據兒童膚質諮詢皮膚科醫師建議。溫和潔膚乳可作為常見的參考選擇,其配方設計例如採用微米科技(Micellar)並含有維他命B3、B5與甘油,主要強調在清潔的同時降低刺激並兼顧保濕;抑菌潔面露則含有杏仁酸、維他命B3與甘油,臨床上常被運用於調整膚質需求;實際使用仍建議依照個人狀況與醫師建議來挑選。
此外,內在調理同樣重要。家長應幫助孩子避免熬夜、油炸與垃圾食品,增加新鮮蔬果攝取,對維持皮膚健康與修復有正面幫助。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與舒特膚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右至左)戴仰霞秘書長、黃世綱醫師、張永青醫師、趙胤丞老師、施一新醫師、張景皓醫師、朱嘉惠醫師、俞佑醫師
預防勝於治療 家長應提高警覺注重孩童皮膚問題
「預防的目標是延緩發病時間並降低嚴重度,而非完全杜絕。」戴仰霞秘書長說明,有體質傾向的孩子更需要家長提高警覺,一旦出現皮膚問題應及早諮詢皮膚科醫師,而非僅依賴非處方產品或民間療法。
戴仰霞秘書長也強調,皮膚問題不僅是外觀困擾,更可能損害兒童自尊與社交發展。及早治療有助於避免心理陰影,美國哈佛大學甚至將積極治療青春痘視為維護兒童自尊的重要措施,值得台灣家長借鏡。
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科醫學會呼籲,兒童皮膚問題不容忽視,正確清潔、良好生活習慣與專業治療,都是守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